刘大响
今年,“低空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让这片“万亿蓝海”从纸面蓝图落地为产业实景?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系统阐述了中国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发展现状、技术突破及未来挑战。刘院士指出,低空经济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有望成为继高铁、大民航之后的新增长极,其万亿级市场规模与民生价值亟待释放。
国家战略定位:空中资源亟待盘活
刘大响开宗明义:“低空经济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与土地、海洋资源同等宝贵。我国高铁、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一,民航规模居世界第二,但低空经济尚未充分开发,空中资源存在巨大浪费。”他强调,中国空域面积广阔,若低空经济得以规模化发展,将成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关键一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我国直升机数量达1500余架,通航飞机突破3000架,机场数量从100余个增至400余个,十年间增长近4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空经济在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运营管理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刘大响呼吁:“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低空经济打造成万亿级甚至数十万亿级的大产业。”
发展成果显著:应急救援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刘大响将低空救援视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他提出打造“半小时救援圈”,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航空救援体系,实现“灾情发生后半小时内响应救援”,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的保障力。“我们计划在湖南、江西、安徽、海南四省试点1千米以下空域全域开发,通过飞艇搭载雷达实现火情、灾情的精准监测,并联动直升机、无人机实施快速救援。”刘大响说。
目前,我国已建立一支5万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初步形成通航机场网络。但刘大响指出,野外医疗能力不足、多部门协调不畅仍是主要瓶颈。他建议成立国家级领导小组,统筹卫生健康部门、军队、民间医疗资源,同时推广“医院自备直升机+医生备班”等模式,提升救援效率。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刘大响及其团队正致力于通过构建“天罗地网”安全体系,解决两大技术难题:在空域管理上,通过飞艇搭载雷达实现空中全覆盖监测,消除监测死角;在信息网络上,整合北斗导航、5G通信与卫星网络,构建低空智联网,确保飞行器“飞得安全、联得畅通”。
此外,新能源发动机研发取得进展,未来或率先应用于通用航空领域,推动低空飞行器环保化、低成本化。
挑战与破题:政策、资金、协调三管齐下
“在政策与资金上,需强化顶层设计。”刘大响坦言,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三大难点:一是推进力度不足,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合力,将低空经济纳入“民生工程”优先级;二是资金缺口方面,建议采取“国家引导+民间资本+捐赠”的模式,通过股份制吸引企业参与救援体系建设;三是多部门协调方面,呼吁成立跨部委协调委员会,破解近10个部委间的权责划分问题。
刘大响表示,在产业生态上,要加强培育“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涵盖制造、物流、旅游等多领域,需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刘大响提出,一是在无人机融合方面,要推动130万架注册无人机与通用航空协同发展,拓展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场景;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计划3—5年内培养100万—200万名飞行员,通过飞行学院与民营企业合作,为航空产业输送人才。
未来展望:从“能飞”到“智飞”
刘大响对低空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他指出:“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此,他提出了三大趋势:一是应用场景多元化,低空旅游、城际通勤、空中物流将加速落地,如深圳试点跨境直升机,上海规划城际空中交通网络等;二是技术智能化,5G-A通信、AI导航与固态电池技术将推动飞行器“从能飞到智飞”,提升安全性和续航能力;三是全球竞争力提升,我国正推进C919客机、C929双通道飞机等重大项目,未来将打破欧美垄断,实现“空中丝路”的自主可控。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开局的关键节点,刘大响的展望为低空经济擘画了蓝图:以安全为基石、以创新为引擎、以民生为落脚点,中国低空经济必将“振翅高飞”,书写新时代的“空中传奇”。正如他所说:“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