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国务院 “人工智能+” 行动意见
来源:中国工业报、城市智慧导刊等 | 作者:proac3c72 | 发布时间 :2025-08-09 | 8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人工智能列入战略性产业。2025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新的部署。


从局部探索转向全面推进




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以来,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从最初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辅助手段,逐渐演变为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核心战略。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顺应全球科技竞争趋势,主动求变的战略抉择。




早期,“人工智能+”主要聚焦于特定领域的应用探索,如制造业中的智能生产流程优化、医疗领域的辅助诊断等。这些尝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用范围相对狭窄,未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通用技术优势。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向认知、从分析判断式向生成式、从专用向通用转变,“人工智能+”战略迎来了全面升级的契机。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该战略从局部探索转向全面推进

Omdia AI首席分析师苏廉节向中国工业报分析,此次的战略升级主要体现在战略紧迫性上,《意见》更加强调加快普及、深度融合。若要确保战略落地,接下来出台的政策是必须针对普及和融合为目的导向,激励国内企业用户更加积极的拥抱人工智能,让更多场景可以落地。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6G与人工智能课题组组长、副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胡国庆向中国工业报分析并表示,战略升级体现了从单一技术推动向全场景融合的转变,强调规模化的商业化使用。政府部门和国企央企需发挥示范作用,加快各场景与人工智能模型的融合,以AI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度创新是关键。未来将构建全国统一的商业体系,打造算力网络,让算力像电网水网一样即开即用。

浪潮数字企业人工智能产品研发技术架构师丁一凡告诉中国工业报,此次战略升级从以往单纯“促进AI产业发展”的表述转向“人工智能+”行动,体现了顶层设计思路从技术导向向应用融合、生态协同的转变,更注重将AI嵌入经济发展各领域,形成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以产业体系优势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一转变有助于央国企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生产运营,提升竞争力。政策层面将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战略实施,包括强化算力数据供给、加大财政支持、构建开源生态和人才体系等措施,避免资源碎片化,推动央国企在转型中获得政策红利。


创新应用释放乘数效应



《意见》内容提到,要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胡国庆看来,这一机制能加速技术迭代,通过各场景应用的实时反馈,更好地支撑医疗、气象等行业应用场景。国内AI大模型中行业大模型的不断涌现,能加速传统产业转型,促进新生态形成,同时通过降本增效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制造业无人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提升。

然而,实现这一循环机制面临诸多挑战。苏廉节指出,挑战来自人才储备、资金和企业成熟度等方面。胡国庆补充道,当前AI产品从能用到好用还有距离,在行业应用中需不断完善;关键AI芯片依赖进口,国内AI芯片与英伟达顶尖产品有技术差距;商业伦理和安全方面,数据偏见、AI幻觉、数据隐私等问题需通过技术进步解决。丁一凡也提到,技术成熟度低、数据共享壁垒和市场接受滞后等是借鉴“互联网+”经验时面临的挑战。

为保障循环机制有效运行,各方需各司其职。苏廉节认为,政府要聆听企业反馈,与科研机构配合开发新技术、培养人才。胡国庆提出,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开放更多应用场景;企业要推动AI与垂直细分领域融合,关注行业模型的发展;科研机构需加大核心技术研究,如AI芯片、底层算法和理论等。丁一凡表示,政府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作用,企业担当应用主体责任加快场景落地,科研机构专注前沿创新,三方通过联合实验室或平台协作,确保循环高效运行。


构建动态敏捷与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安全和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构建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已成为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苏廉节认为,人工智能市场是个多元且多变的市场,其突破进展能带来巨大利益,也能带来副作用。因此,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持沟通并且携手合作,为了大众的利益做出敏捷的回应。

胡国庆则指出,紧迫性源于AI技术发展迅速,需要各方面技术快速迭代,且未来AI应用场景复杂,传统监管模式难以适应,同时全球竞争压力要求中国在治理中占据主动,推动国际合作和标准制定。

对于《意见》中提到的“动态敏捷”与“多元协同”的内涵和实现路径,胡国庆表示,“动态敏捷”可通过技术监测、风险预警体系,先试点再推广,以及灵活调整政策,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助力细分领域发展来实现;“多元协同”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公共组织形成合力,通过一事一议支持重大项目,引进团队和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领域突破。丁一凡认为,“动态敏捷”内涵是快速调整法规适应技术演变,路径包括实时监测机制和灵活标准制定;“多元协同”指多主体合作,路径为建立跨部门平台。

在治理格局中,各主体角色分明且需相互配合。胡国庆提出,政府要制定AI发展规则,强化安全和伦理监管,如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办法,必要时展开立法;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保障技术安全可控,引入终端应用约束机制;公众积极参与监督,推动技术普惠,同时吸引高端人才;行业协会组织交流合作,举办国际会议,促进技术共享和国际标准制定。丁一凡也强调,政府主导标准设定,科技企业提供实践反馈,行业协会协调行业规范,公众参与监督,四方通过信息共享和联合治理机制相互配合,实现包容性监管。

正如采访专家所描述的一样,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战略升级,全面拓展人工智能应用边界;借助创新应用循环机制,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创新活力和赋能潜力;构建动态敏捷的治理格局,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这一系列举措的协同推进下,人工智能必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全文)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全文如下: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新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智能时代,唯有同球共济,我们才能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潜力的同时,确保其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最终落实联合国《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有关承诺,为所有人创造包容、开放、可持续、公平、安全和可靠的数字和智能未来。

为此,我们提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呼吁各方在遵循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行动,协力推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


一、共同把握人工智能机遇。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科研院校、民间机构和公民个人等各主体积极参与、携手合作,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和应用,最大程度释放人工智能在赋能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全球挑战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二、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秉持开放共享精神,鼓励大胆尝试探索,搭建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营造创新友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与监管协调,促进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降低和消除技术壁垒,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突破与持续发展,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开放应用场景,提升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水平。


三、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制造、消费、商贸流通、医疗、教育、农业、减贫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的深度应用,构建丰富多样、健康向善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推进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开展跨国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交流最佳实践,共同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


四、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球清洁电力、新一代网络、智能算力、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具备互操作性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推动统一算力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结合自身国情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助力全球南方真正接触和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发展。


五、营造多元开放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各国政府和产学界等多元主体与平台机制作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国际交流和对话,打造跨国开源社区和安全、可靠开源平台,推动基础资源开放共享,降低技术创新和应用门槛,避免重复投入与资源浪费,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普惠性、可及性。推动开源合规体系建设,明确和落实开源社区技术安全准则,促进技术文档、接口文档等开发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上下游产品兼容适配和互联互通等开源生态建设,实现非敏感技术资源开放流动。


六、积极推进优质数据供给。以优质数据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合作推动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探索构建数据共享的全球性机制平台,合作打造高质量数据集,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更多养料。同时,积极维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提高人工智能数据语料多样化,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保护和保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七、有效应对能源环境问题。倡导“可持续人工智能”理念,支持不断探索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联合制定人工智能能效水效标准,推广低功耗芯片、高效算法等绿色计算技术。鼓励就人工智能开发节能进行对话与合作,共同寻找最佳解决办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绿色转型发展、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在相关方面应用,加强国际合作,分享最佳实践。


八、促进标准及规范共识。支持推动各国标准制定机构对话,依托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组织,重视发挥产业界作用,加快推进安全、产业、伦理等关键领域技术标准制修订,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科学、透明、包容的规范框架。积极消除算法偏见,平衡技术进步、风险防范与社会伦理,促进标准体系包容性与互操作性。


九、公共部门率先部署应用。各国公共部门应成为人工智能应用和治理的引领者、示范者,积极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优先部署可靠的人工智能,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同时,对上述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定期评估,尊重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严格遵守数据和隐私保护,积极探索训练数据的依法有序交易,共同推动数据的合规开放利用,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开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及时开展人工智能风险研判,提出针对性防范应对措施,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安全治理框架。探索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人工智能风险测试评估体系,推进威胁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完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加强训练数据采集、模型生成等环节数据安全管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实施安全开发规范,提高人工智能可解释性、透明性、安全性。探索人工智能服务可追溯管理制度,防范人工智能技术误用、滥用。提倡建立开放性平台,共享最佳实践,在全球范围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


十一、共同落实《全球数字契约》。积极落实联合国《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有关承诺,坚持以联合国为主渠道,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弥合数字鸿沟、实现公平普惠发展为目标,在遵守国际法、尊重国家主权和发展差异基础上,推动构建包容、公平的多边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小组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对话两项机制并尽早运行,就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特别是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公平、普惠发展开展有意义的讨论。


十二、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把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置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议程的突出位置,鼓励人工智能领先国家通过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安全测评互认平台、举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教育培训、组织人工智能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共同开展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建设等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治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设。共同提高公众人工智能素养和技能水平,特别是保障和强化妇女儿童的数字和智能权益,弥合智能鸿沟。


十三、构建多方参与的包容治理模式。支持搭建基于公共利益、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包容治理平台。鼓励各国人工智能企业开展对话交流,借鉴各自在人工智能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案例,推动具体领域和场景下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及伦理、安全合作。鼓励各类研究智库、国际论坛搭建全球和区域性交流合作平台,确保各国人工智能研究者、开发者和治理部门保持技术和政策沟通。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浅说艺术

关注公众号


即时获知最新推送

休闲时刻


陶冶艺术情操

Copyright ©  201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Network.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数智化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648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22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