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首个批量交付人形机器人的车企,来自中国!
来源:高工人形机器人 | 作者:proac3c72 | 发布时间 :2025-05-08 | 37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前,国内新势力车企奇瑞宣布全球首批交付220台墨甲人形机器人。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多处于概念演示及小批量定制的阶段,奇瑞的商用交付可谓“里程碑”。至此,奇瑞成全球首个批量交付自研人形机器人的车企


在全球汽车产业悄然开启的这场超越传统制造的竞赛中,中国企业的表现似乎更为突出。


1.jpg

图源:奇瑞集团


图片

全球首个交付人形机器人的车企


据介绍,此次交付的是由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墨茵”,其首次亮相于奇瑞汽车3月在芜湖奇瑞工厂举办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


该机器人身高167厘米、体重65公斤,全身拥有41个自由度,单手具备12个自由度,最大行走速度达1m/s,最大关节扭矩为512N・m。硬件方面,机器人配备了3D激光雷达、2个深度相机、1个全景相机、4颗超声雷达、1颗6麦克风阵列。


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墨甲机器人董事长张贵兵介绍,机器人目前已在马来西亚4S店投入使用。基于奇瑞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CheryGPT大语言模型和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加持,墨甲机器人可提供主动问候顾客,提供销售指导、车型推荐和绕车讲解等服务


此外,墨茵具备“多机协同”的能力,在4S店销售高峰期可以快速补位,多机调度。比如,迎宾的1号墨茵在识别顾客信息和需求后,实时共享给2号和3号并进行任务调度分配,2号提供车型讲解和预约试驾服务,3号负责为客人递水、引导落座等。


奇瑞对人形机器人的布局,最早可回溯至其车型OMODA C5面世初期,奇瑞团队希望打造一个能与Z世代共鸣的数字角色——虚拟数字人“墨茵”由此诞生。随着这个活跃在宣传动画、品牌直播等平台的智能面孔获得市场认可,奇瑞团队提出更大胆的命题:让“墨茵”走到现实中。


这一灵感成为墨甲机器人项目的起点。


2024年8月,奇瑞成立安徽开阳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和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今年1月,奇瑞再次加码,成立安徽墨甲智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注资1亿,业务范围涵盖智能机器人研发、工业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多个重要领域。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奇瑞已将机器人技术视为未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短期试水项目。


从官方公布的墨甲机器人“三步走”战略来看,机器人首先在4S店场景深耕细作,随后拓展至商超、政务等公共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最后再走向家庭服务领域,成为家庭智能伙伴。


2.jpg

图源:奇瑞集团


结合其战略规划来看,墨甲机器人的研发,早期便锁定服务场景中类似4S店销售助理的角色,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来开发技术能力,以确保机器人在商业落地中具备更高的实用价值。


此前在2025(第二届)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上,维他动力创始人兼CEO余轶南博士也曾提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障碍之一就是“技术-场景-需求匹配错位。拓斯达总工程师张晓辉博士也指出类似观点,应由实际落地场景定义人形零部件的技术发展路径


这种以终为始的思路也在提醒企业避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通病。


然而,220台的批量交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墨甲机器人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如何从单一的4S店场景拓展至更复杂广泛的公共服务和家庭场景?如何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以实现更大规模的量产?


这并非奇瑞一家的挑战,也是所有自研人形机器人的车企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车企在人形机器人赛道能走多远。


图片

车企自研一派,进度如何?


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绝非偶然,而是技术积累与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自动驾驶算法、环境感知、运动控制等技术上高度同源;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供应链与机器人制造供应链存在大量重叠,为车企提供了成本优势。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汽车电动化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车企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人形机器人广阔的蓝海市场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


车企的集体躁动,已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一场智能化军备竞赛。


据公开信息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20家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其中包括特斯拉、现代汽车、丰田、小鹏汽车、小米、广汽等知名车企。从布局方式来看,入局的车企大致可分为自研一派,以及投资合作一派


就两个阵营而言,自研一派的挑战往往更大,所受关注度也更高。我们下文的内容便主要围绕这一派别。自研人形机器人的车企通常具备较强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协同能力,同时愿意承担高研发投入与长期的试错成本。国内入局的车企中,小鹏汽车、小米、广汽等便是自研一派的代表。


 小鹏汽车 


2020年,小鹏汽车通过收购四足机器人公司“多够机器人”,成立鹏行智能,正式布局机器人赛道。2023年10月推出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PX5。2024年11月,小鹏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Iron


Iron采用仿人结构设计,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全身62个主动自由度,双手15个可动自由度,搭载图灵AI芯片、AI鹰眼视觉系统和天玑AIOS,支持端到端大模型和强化学习。目前,Iron已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实训落地,承担搬运、分拣和打包等任务。本月中旬,小鹏汽车宣布,Iron将于2026年实现工业化量产。


 小米 


小米几乎是和小鹏同一时间布局人形机器人。2021年,小米成立机器人事业部,随后于2022年8月发布首款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CyberOne,机器人身高177cm,体重52kg,最大峰值扭矩300N·m,能辨别85种环境语义、45种人类情绪。


但自发布后的两年左右,CyberOne显少露面。小米2023年人形方面公开的相关的动态也仅有: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以及联合成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4年6月,小米把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迁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最新动态是,小米方面宣布正推进CyberOne在自家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未来将主要应用于家庭护理和陪伴。


 广汽集团 


2024年12月,广汽集团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机器人GoMate,这也是广汽集团发布的首款人形机器人。GoMate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拥有四轮足和两轮足两种模式。在感知层面,GoMate配备多模态AI感知技术,具备自主移动、末端跟踪、语言指令识别等AI功能。在核心零部件上,机器人的灵巧手、驱动器、电机等均由广汽集团自研。


根据官方规划,其将于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对于自研一派的车企而言,自研人形机器人是技术延伸与商业扩张的选择,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机器人研发投入和主业发展的问题。


另就机器人落地而言,短期来看,汽车制造、物流分拣等的工业场景是业内较为认可的落地主力。长期则是家庭服务等市场潜力更大,但对人形机器人来说,目前仍需突破成本与交互体验等瓶颈。


在这场竞赛中,以小鹏、广汽等为代表的一众车企凭借供应链、自身技术积累等优势,或能在局部落地领先,但放到全球市场,仍将与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巨头激烈博弈。从各家人形产品的动态来看,2025-2027年或将成为决定行业格局的关键窗口期,量产能力将是检验车企机器人战略成败的第一道门槛。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浅说艺术

关注公众号


即时获知最新推送

休闲时刻


陶冶艺术情操

Copyright ©  201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Network.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数智化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648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22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