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科学家发布颠覆性电池技术或永久改变能源格局
来源:Science News Today | 作者:proac3c72 | 发布时间 :2025-09-06 | 38 次浏览: | 分享到:

【Science News Today网 8月19日报道】

电动汽车正在重塑全球出行方式。它们不仅有望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有可能让公路交通进入安静高效的新时代。而这场变革的核心,正是单次充电就能储存长途行驶所需能量的紧凑型动力源——锂电池。

但尽管取得了诸多进展,当前的电动汽车电池仍有短板。即便是以技术突破见长的特斯拉,其电池能量密度最高也仅能达到约300Wh/kg。这一指标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续航能力,也是许多消费者在选择尝试电动车还是坚守燃油车时的关键考量。

近日,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胡文彬教授团队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宣布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在实验室条件下,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600Wh/kg以上。若该成果得到验证并投入规模化使用,将重塑电动汽车行业,甚至可能彻底改变全球能源的储存与利用模式。

破局之道

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重新设计了电池中易被忽视的“电解液”。这种液态介质在正负极之间输送锂离子,使电池工作。传统电解液易形成刚性结构,就像汽车陷入拥堵无法自由通行,严重阻碍了锂离子的迁移效率。

这种 “堵塞” 问题限制了电池的充放电速度,进而制约了其稳定性和性能,更严重的是,传统电解液在某些条件下可能起火,这是多年来一直在困扰锂电池安全应用的隐患。

天津大学团队大胆尝试,将电解液结构无序化(离域化),为锂离子创造了更畅通的移动环境,进一步减少了锂离子移动的阻碍和能量损耗,大幅提升了电池效率。

数据印证实力

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实验结果显示,这款实验型电池的能量密度达604.2Wh/Kg,是特斯拉现有最佳水平的两倍。更重要的是,它在经过100多次充放电循环后,性能依然稳定,充分验证了其可靠性。

电池的安全性也显著提升:新电解液接触明火时不会被点燃,且在-60°C的极端低温下仍能正常工作而不冻结。这不仅扩展了电动汽车在气候恶劣环境下的实用性,还能缓解消费者对电池起火风险的担忧。

产业化征程

目前此技术尚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卓越,但该电池仍需在如颠簸路面、炎热天气、结冰道路及用户匆忙充电等现实应用场景中得到检验。将此类技术规模化应用,不仅需要科学验证,还需解决工程适配、成本控制、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短期内,特斯拉等厂商仍将聚焦现有锂离子电池技术优化。但若天津团队的突破能跨越量产门槛,其潜在影响将不可估量。

开启能源新未来

试想一下:一辆电动汽车单次充电就可行驶1000公里(620英里),其重量却不增加;充电次数减半,电池更轻更小,速度和安全性却不受影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这类电池意味着电网储能的巨大进步,解决太阳能、风能间歇性供电难题。

此外,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同样迎来革新:从笔记本电脑到智能手机,各种设备都将拥有更轻薄的机身与更长的续航。从300Wh/kg到600Wh/kg的跨越绝非简单升级,而是开启人类能源获取和利用新纪元的序幕。

谨慎期待,满怀希望

历史表明,实验室突破与商业化成功之间总是存在鸿沟。诸多新型电池方案曾在商业化道路上折戟于成本控制、安全保障与量产工艺。但也正是这样的技术突破,持续推动着能源革命,为清洁能源未来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恰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其能描绘未来的无限可能。天津大学研究团队的探索正践行这一理念:他们大胆想象,敢于突破,勇于实践,打破了传统电池的局限,为未来的交通、家居和电子设备能源方案描绘了一幅蓝图。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浅说艺术

关注公众号


即时获知最新推送

休闲时刻


陶冶艺术情操

Copyright ©  201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Network.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数智化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648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22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