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召开之际,物联网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引擎,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从工业智能到民生安全,从核心技术攻关到安全体系建设,物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国家发展格局。本文结合两会最新提案与政策动向,深度解析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命题与未来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在两会期间提出,“先进感知传感器芯片的国产化替代是物联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物联网芯片虽在蜂窝移动领域占据全球50%以上份额,但高端产品仍受制于人,产品同质化、毛利低等问题突出。这一现状警示我们:唯有突破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才能实现从“量”的规模扩张向“质”的价值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国家的‘命门’所在”。为此,政策层面需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层面则应依托“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推动高毛利5G、Cat.4以上芯片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需警惕技术“空心化”风险,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随着数字化程度加深,物联网安全风险呈指数级增长。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提出,“应以‘零事故’目标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这一观点在应急管理部对老旧小区消防物联网建设的答复中得到呼应。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超十亿台IoT设备遭受攻击,终端设备成为网络攻击的首选目标。
面对复杂威胁,传统“打补丁”式防护已失效。内生安全体系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将安全能力嵌入终端设备、融入业务场景,实现从源头防御到动态监测的全链条防护。例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成功应用于热力仪表、智能终端等领域,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追踪与安全管理。此外,政策层面需加快制定网络安全投入占比标准,推动网安企业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强化政府监管与技术创新协同。
在民生领域,应急管理部明确将“老旧小区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列为重点工程,通过部署水压监测、电气火灾感知终端等设备,实时联动物业、居民与监管部门,构建“人防+技防+智防”三位一体体系。这一实践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为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范本。
物联网平台长期面临盈利困境,根本原因在于数据孤岛与商业模式单一。全国人大代表提案指出,“需打破网络孤岛效应,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当前,不同物联网平台因架构差异难以兼容,导致数据价值无法充分释放。未来,应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构建跨平台数据互操作框架,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智能决策闭环。
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契机,物联网产业需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
订阅模式:面向企业客户提供设备监控与数据分析服务;
数据增值服务:通过脱敏数据挖掘行业洞察,助力精准决策;
生态合作:联合硬件厂商、软件服务商打造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例如,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通过整合传感器、通信、云计算等资源,已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2024年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千亿。这一经验表明,集约化、高价值发展是物联网产业破局的关键路径。
在应急管理部推动下,全国正加速推进“智慧消防”体系建设。针对老旧小区消防设施薄弱问题,政策明确要求将消防物联网纳入“十四五”规划及智慧城市工程,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三年内完成100个示范小区改造。
具体而言,改造工程将作以下部署:
实时监测系统:自动采集消防水压、电气火灾、消防通道占用等数据;
智能预警平台:结合AI算法分析风险,向居民、物业、消防部门推送预警信息;
社会共治网络:通过APP实现隐患上报、应急响应与效果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消防治理效能,更推动了物联网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未来,类似模式可延伸至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为物联网发展锚定了新坐标: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基石,以安全体系为护城河,以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为引擎,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物联网必将走出一条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普惠民生的创新之路。从工厂车间到城市街巷,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家中,物联网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编织着数字中国的全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