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变革与创新的核心引擎。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医疗行业也面临着重要的契机与挑战。日益复杂的技术背景和医学研究环境,让数据、临床,与工程的跨界融合迫在眉睫。
11月30日~12月2日,历时三天的由解放军总医院,麻省理工学院与《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8第三届医疗大数据研讨及Datathon活动”在解放军总医院隆重举行,本次得到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会议由交流研讨会与Datathon活动组成,邀请了麻省理工学院Roger Mark教授,哈佛医学院Leo Anthony Celi等海外业界专家莅临并发表学术演讲,会议受到国内外临床、数据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广泛关注与参与,研讨会在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何昆仑的致辞中拉开帷幕。
数据的分析应用与实践发展,开放共享的数据库是基础和根本。Roger Mark教授作为MIMIC数据库的创始人,在他的《The story of MIMIC》演讲中再次强调了数据从私有到共享的转变对于技术更新迭代的意义,表达了建立开放的多学科的国际危重症数据库的愿望。
聚焦数据实践的过程,MIT计算生理学实验室临床研究主任、哈佛医学院副教授Leo Anthony Celi在演讲中从数据的采集与监管,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以及算法落地三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阐释。MIT计算生理学实验室研究科学家Alistair Johnson针对数据库的提取与模型建设中的具体工作做出了更深入的讲述。
OHDSI意为“观察性健康医疗数据科学与信息学”,UTHealth生物医学信息学院教授徐华作为OHDSI的中国主席,针对医疗健康大数据网络的构建现状以及OHDSI分布式计算模型进行了讲解,还特别提出了隐私保护在医疗大数据临床应用研究中将遇到的挑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共鸣。
在临床数据库建设、医疗大数据平台搭建、医疗大数据应用研究等领域,解放军总医院始终走在前列,解放军总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薛万国教授介绍了解放军总医院大数据中心的平台建设背景,当前进展与未来的规划并对医疗大数据研究项目做了详细的介绍。针对专家的演讲,到场的临床医生,医工人员踊跃提问,专家立刻给予了专业周详的解答,会议现场充满着浓浓的学术氛围。
针对医疗大数据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机器学习,会议邀请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朱军,新加坡infcomm研究所数据分析部生物信息和医疗分析实验室负责人Mornin Feng,分别针对不确定与对抗性环境下的机器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机器学习在医疗行业中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点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中在真实世界研究、医生辅助决策、个性化关怀与公共卫生四个领域的实际应用,IBM中国研究院研究总监李少春通过实际的合作案例做出了观点表述;北京海思瑞格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周丽,则聚焦智慧病房中移动监护这一技术应用,强调了大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产生的推动性影响。
大会最后高峰对话由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教研室主任张政波主持,MIT的Roger
Mark教授,《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金东社长,哈佛医学院王朝曦教授,北京市生理科学会危重症医学业委员会王谊冰主任委员,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首席数据库工程师沈鹭,飞利浦医疗高级临床科学家刘星刚等专家参与了高峰对话环节,针对“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的风险和收益”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见解。Roger Mark和沈鹭再次分享了MIMIC数据库的去隐私化技术和开放共享过程,专家们围绕着医疗数据开放共享开展了充分且深入的讨论。MIMIC数据库为全球临床数据开放共享、使用管理等提供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本次研讨会为以数据为驱动的医疗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实践落地,服务临床,聚焦价值是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