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正在成为昔日巨头们突破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曾经的蓝色巨人IBM也不例外。340亿美元Red Hat后,而自从340亿美元Red Hat后,IBM推出了其最新技术:OpenPOWER指令集。
这家百十来年老店,论年纪已经超过了历史上最重要的帝国之一:元朝,如今正在经历着老龄化带来的衰退期。IBM引以为傲的POWER架构芯片,在性能方面绝对称得上登峰造极。OpenPOWER家族中最新的POWER9 CPU具有80亿个晶体管,最多达24个处理核心。目前最顶级的超算系统、美国能源部的Summit和Sierra超级计算机系统内采用的正是POWER9。
但由于IBM过去太倚重To B业务,倾向于卖服务给高端用户而忽视了C端市场,在WinTel联盟x86架构的重击之下,逐渐丧失了C端市场,只能在高端服务器市场寻求存活机会。如今的IBM一直都在积极出击,寻求突围之法。如果销量上不去,那么干脆就将其开源,让更多人先用起来。就像互联网服务经常用的套路:先送给用户体验,再卖给用户定制化的打包服务。于是IBM终于决定,开放OpenPOWER系列处理器核心的机器语言源代码。
专家点评:POWER开源易,动手开发难对此,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包云岗评论道:这两天关于开源芯片的新闻不断,这也正反映了大势所趋。IBM开源POWER指令集,这对整个开源硬件/开源芯片生态发展是强有力的支持,因为POWER处理器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具有很深厚的积累,是应付RISC-V暂时无法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这一现状很好的补充。需要强调开源指令集ISA(指规范)与开源处理器设计(指源代码)的区别,这两点很容易被大家混淆,但非常重要。而且隐含了一个评价开源指令集ISA很重要的指标——将ISA规范转变成源代码的门槛,即成本和时间。
这方面相比于全新设计的RISC-V,POWER显得有些太过沉重了:2017年3月发布的POWER ISA Version 3.0B包含上千条指令,需要兼容早期的P1/P2/PPC/v2.00/v2.01/v2.03/..../v3.0等老版本指令,手册一共有1258页。因此,要能真正消化开源POWER ISA并编写出源代码,可以想象难度非常大,门槛很高,全世界可能只有很少的企业持续投入一段时间才能做到。相比较而言,RISC-V社区已经有很多开源爱好者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小团队花几周时间就根据手册写出一个运行Linux的RISC-V处理器。开源的目标是为了降低门槛。POWER指令集的开源降低了费用,但如何进一步降低设计门槛,让更多人员可以参与进来?IBM的思路是提供了一个软核,这一步很关键。效果如何,拭目以待。开源对企业利好,OpenPOWER基金会加入Linux基金会没有人知道结局如何。但既然迈出了第一步,那就要坚定的走下去。IBM联合了谷歌、英伟达、TYAN、Mellanox几家公司,共同成立OpenPOWER联盟和OpenPOWER基金会,以期在芯片设计、系统设计和开源软件三个层面推动POWER生态环境。
自2004年成立以来,以POWER架构为中心的社区POWER.org,如今已经有30家企业会员、6000名开发者成员加入。POWER.org社区很像是一个虚拟的DIY仓库以及供应链。有需求的企业在里面选择一个基于POWER处理器的内核,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始添加外设。接下来,POWER.org负责将为企业提供安全的设计和可靠的生产服务。这样的做法,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商业角度,都显得理由充足。技术方面,IBM觉得通过发明新材料或制造技术来提高芯片性能越来越困难,对IBM来说一点都不划算。而通过将POWER架构开源,IBM从原来的自产自销的重资产模式,转向了相对轻资产的方式,从而能够实现小步快跑。通过改善系统总体设计来培育性能的增长。
而从商业角度出发,因为IBM不仅仅只是开源了POWER架构,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能让众多的团体可以在硬件、软件及调校工作上进行紧密合作。在过去几年,芯片设计和制造服务,已经成为IBM芯片部门的主要突破点之一。该公司希望能提高上述两款芯片的流行,有助于提高POWERPC芯片针对相对像如ARM、MIPS等其他架构的竞争能力。ARM和MIPS的架构是目前最流行的芯片架构之二,被广泛授权并应用到通信与消费电子等各种领域。无论如何,IBM此举对企业是利好的。此前企业需要从IBM手里购买昂贵的许可才能使用该指令集,而如今可以免费使用了!开源POWER架构源码后,芯片设计人员终于不需要支付任何版税,直接在处理器中构建OpenPOWER功能!而新的开源许可条款,还允许用户根据需求,针对特定应用定制指令集。除此之外,IBM还将贡献各种教程和参考文档,进一步降低芯片设计者的学习门槛。例如如何将指令集嵌入非OpenPOWER芯片、如何实施OpenCAPI和Open Memory Interface协议(用于连接服务器CPU与板载内存)等。目前OpenPOWER只是开放了指令集,芯片的底层物理架构尚未开源。而为了该组织的长远发展,IBM会将OpenPOWER Foundation迁移至最知名的开源软件组织Linux Foundation之下。
华为筹建中国开源基金
8月10日,华为开发者大会的松湖对话环节,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称,华为在和主要的合作伙伴讨论中国开源基金会,最快一两个月,基金会将正式运营起来,这是完全公益的、非盈利的、开放的组织。华为方面也解释,鸿蒙开源有很多架构,考虑给基金会运作,华为在里面没有控制权和主导权 。(来自微博科技)
01 、什么是开源基金会
开源社区的存在给软件开发营造了一个优良环境。目前全球最大的开源基金会是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简称ASF),成立于1999年,这是一个专门为支持开源软件项目而办的一个非盈利性组织,由企业赞助和个人捐赠资助,它通过为软件项目社区提供服务与支持实现价值,使命是为公众利益提供软件。
02、为什么要布局开源基金会
1、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深入,美国基金会(例如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和代码托管平台GitHub对开源软件的立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毫无疑问,如果美国对开源软件下手,中国大部分IT企业都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2019 年 5 月 15 日,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将华为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根据资料,所谓“实体清单”是美国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作为出口管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简单地说,“实体清单”就是一份“黑名单”,一旦进入此清单,实际上是剥夺了相关企业在美国的贸易机会。同时由于欧盟、日本等国往往与美国的出口管制步调保持一致,所以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商务行动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核心能力都不可能掌握在别人手里,如果有这种情况,那必然是致命的。
2012 年,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就说过:“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Android 系统不给我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谷歌在美国政府的命令下声明限制华为使用 Android 相关服务时,华为能够反手抛出“鸿蒙”系统,一记响雷炸开了,不仅仅炸开了别有用心的霸权主义,更炸醒了茫然无知的我们。
一直以来很多我国很多互联网企业、个人或机构把自己的开源软件放到美国基金会运行,主要是这些软件不能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跟其他基础开源软件对接或协作,通过美国基金会的力量,可以更好实现协同开发,保证其实用性。比如说:
(1)前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就有一个物联网时间序列数据库进入Apache基金会孵化;
(2)华为最近把开源边缘计算KubeEdge放到美国CNCF项目库里面去;
(3)百度也有一个开源边缘计算OpenEdge,它也加入了美国Linux基金会;
除了这些开源基金会带来的麻烦,国内开发者社区更焦虑的是大家常用的源代码托管平台GitHub,它在2019年5月9日紧急更新相关规定,以满足美国政府的要求。
2、GitHub不久前把朝鲜和伊朗的一万多个账号进行了封禁,“这样的做法完全背离了软件开源的初始价值观”。
前段时间,GitHub发生封禁事件时,小七也在公众号里和大家讨论过《丧心病狂!开源世界里也出现了霸权独裁!》:
由于伊朗受到美国制裁,所以伊朗地区的GitHub帐号均无法正常使用。个人通信的GitHub公有库服务受到限制,就连个人GitHub页面也被禁止,共有开源库也不能访问了。
不仅仅是地区方面的限制,甚至是国籍的限制。即便人在芬兰,国籍是伊朗,也能也会受到GitHub限制。
对了,就算只是到这些地方去旅行,也会影响账号的状态。不过,一旦出了这些地区,访问权限还会恢复的。
还记得当时各方网友们的反应:
所以说建立完全具有自主权的本国开源社区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华为选择在华为开发者大会的松湖对话环节提出筹建中国的开源基金会,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特别是一经提出,变谈到“最快一两个月,基金会将正式运营起来”。
松湖对话
下面附上8月10日,华为开发者大会的松湖对话环节,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讲述全文:
“咱们现在正在跟国内的几个主要的伙伴一起,在讨论要建立中国的开源基金,因为这件事情不仅对华为,对全中国的软件产业至关重要,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软件的开发,开源是大家都无法再去把它忘掉的模式,那么这些开源的时候的代码,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开源社区去维护管理这些代码,我们中国的所有软件行业将是非常危险的,那么这样的情况实际上给我们提了一个警醒,我们要把中国的开源基金会一定要运营起来,我告诉大家,大家放心,这件事情进展地非常快,很可能我们在最近一两个月中国的开源基金,开源基金会正式地运营起来,那么这个开源基金会是完全的,公益化的非盈利的开放的,那么所有的厂家和个体的贡献者,大家都可以在开源社区里面,去贡献你的智慧。”
开源,无疑是未来一种重要的科研创新和软硬件生态系统建设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