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到底有多毒?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到底有多大?这两个问题一直是三甲近期所关注的,也一直在寻找答案。现在,答案可能找到了。
4月1日,国际著名医学杂志《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病毒学评估》的论文。德国科学家克里斯钦·特劳森和他的团队对慕尼黑一家医院的9名症状较轻的成年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样本进行了分析。
论文认为: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病毒学特征。SARS病毒一般在出现症状7-10天后,RNA水平才会达到峰值。而新冠病毒出现症状的5天内,RNA水平就达到了峰值,相较SARS病毒,该峰值可以高出1000倍。新冠病毒的脱落高峰发生在早期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这表明病毒携带者在出现轻微症状或几乎无明显症状时,可能最具传染性。
这样的研究成果可能颠覆了我们既往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和想象,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何为无症状感染者?就是指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者。
目前,我们国内有的专家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猜测上。有的认为无症状感染者携带的病毒数量比较少,传播的危害是比较小的;有的认为无症状感染者有一定传染性,但传播性不强。
我们的专家是不是对无症状感染者过于乐观和主观了?回顾从疫情暴发到现在,一些专家前脚刚“表态”,后脚就被事实和权威研究“打脸”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贻笑大方不说,更搞得普通老百姓云里雾里,不知道该信谁。
无症状感染者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强,最终战胜了病毒,没有出现症状,没有发展成确诊病例。一类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开始的时候没什么症状,最终出现症状成为确诊病例。按照国际顶级医学杂志《自然》发表的论文研究结论,第二类的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最终会发展成确诊病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最具有传染性,这与我们国内一些专家认为“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不大”是有很大出入的!而从近期我们国内通报情况看,每天都有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这部分感染者一定要格外引起重视,做好流调,找准密接人员,强化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