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颜宁回到清华,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她在医学院独立建设并领导了一个实验室,带领着她的团队开始了她的膜蛋白研究之路。 “刚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颜宁说,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约有半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得多了,感觉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2009年,颜宁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一年后,颜宁团队解析了大肠杆菌中岩藻糖转运蛋白FucP的晶体结构;2012年,成果再次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科学进展;2014年,首次获得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的研究成果,鼓舞了许多患者和研究者;2015年,获得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2017年2月10日,颜宁研究组在《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Structure of a eukaryoti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t near atomic resolution)的研究长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以下简称“钠通道”)的3.8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为理解其作用机制和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颜宁研究组成功地克服了层层瓶颈,获得了性质良好的蛋白样品,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的方法,重构出了可以清晰分辨绝大多数侧链的真核生物钠离子通道(命名为NavPaS)的三维结构。他们利用电镜技术,但是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对于大分子量蛋白的追求,而利用序列分析选取长度最短的真核钠离子通道,成功利用重组技术获得了表达量较高、性质稳定均一的美洲蟑螂(电生理重要模式生物之一)的钠通道蛋白。该结构的解析为理解钠通道的离子选择性、电压依赖的激活与失活特性、配体抑制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为解释过去60多年的大量实验数据提供了结构模板,并为基于结构的分子配体开发奠定了基础。 2017年4月,就在颜宁在清华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的时候,她做了个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教授。一时间,外界猜测如潮水而至,其实转身离开,她只是担心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故步自封不自知,哪里想到却被人推上争议的风口浪尖。 喜欢自由人生的颜宁依旧告别了国内的争议,再次来到熟悉的普林斯顿,只不过,这一次,是以教授和博导的身份。到了国外,面对全新的挑战,颜宁从未退缩。2019年,她拿下“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之后,她又成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颜宁始终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如果在攻坚阶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点。 “做科学研究,如果你说可以不劳而获,一鸣惊人,真的没有吗?可能有,但是背后肯定离不开勤奋,在艰难的时候,需要非常严谨地去思考,可以让你废寝忘食,这些都是我经历过的。当然,走心了之后或许会有灵光乍现的感觉。我做学生时做实验,有时不按常理出牌的,但还是做出来了。但是这中间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要知道你没有走到那里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你想要的结果。”颜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