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结构封装法,构筑了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近100%转化为乙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
乙醇,俗称“酒精”,既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品,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用于制造饮料、消毒剂、车用燃料。同时,乙醇还可以转化为乙烯和下游高价值化工产品。在乙醇制备方面,工业上一般采用粮食发酵法和煤基乙醇技术。粮食发酵法制备乙醇不可避免出现“与人争粮”的局面,煤基乙醇工艺路线复杂、且制造乙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一步直接合成更高价值的乙醇,不仅可以避免消耗粮食和煤炭资源,还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一技术难题的解决将为二氧化碳大规模高值利用提供巨大机遇。”刘小浩说。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多种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醇,比如光催化、电催化以及间歇釜热催化。相较于上述技术途径,在连续流固定床反应器中,由于便捷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管理,更容易实现工业应用。
但目前的技术无法实现可控精准增碳定向生成乙醇,易产生大量低价值的副产物。
该科研团队构筑的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合成的催化剂结构类似于一个胶囊,内部封装了二氧化铈载体分散的双钯催化剂。
刘小浩介绍,胶囊的壳层具有高选择性,疏水修饰后,保证内部生成的水富集而产物乙醇可以溢出。其中的水环境可以稳定双钯活性位点,该催化剂能够实现温和条件下(3MPa,240℃)二氧化碳近100%选择性高效稳定转化为乙醇。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构筑的双钯活性位点具有独特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可实现二氧化碳加氢定向生成单一高价值产物乙醇。
“催化剂合成工艺和催化反应路线简单,有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前景。”刘小浩表示。
关注公众号
即时获知最新推送
休闲时刻
陶冶艺术情操
友情链接: 国家数据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国家农业部 国家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市场监度管理总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Copyright © 201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Network.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数智化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648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22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