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安全机关就“物联网安全”向全社会发出提示(点击查看新闻),并提出了加大物联网安全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举措,以推动全社会筑牢物联网安全防线。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物联网安全?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呢?本文将从物联网安全的全局视角出发,与您一同深入洞察物联网安全的内在要求。
当我们谈及“物联网安全”,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通常是数据加密与保护,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并非物联网安全的全貌。真正的物联网安全,指的是物联网终端及系统在服役的全生命周期内,都能依照设定目标稳定运行,并且做到可控制、可管理、可运营。
以城市燃气为例,在大规模、广覆盖、长服役以及复杂的运营场景中,若对物联网终端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就可能因其性能衰减或故障,从而滋生安全问题。
因此,要想做到真正的物联网安全,需要一套完整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方案,而非“一时一点”的防护。
物联网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为系统工程,需要终端、通信、平台及运营各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这就如同建造一座大厦,要让大厦稳固屹立,就需要从底层架构到上层建筑,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准对接、相互支撑。同理,物联网安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也需要“端、管、云、用”一体化协同运作,才能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终端安全是物联网安全的重要基础。首先,数据加密中的密码技术是保障物联网终端安全的关键,其核心在于确保密钥的安全。而安全芯片作为一种硬件载体,能够有效保护密钥,从而增强终端的安全性和数据可信性。在此基础上,终端安全还涉及身份认证、通信加密、安全存储和固件安全防护等功能,这些功能有助于保障数据在运行、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数据被窃取、篡改或否认。
此外,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可以为终端提供类似“身份认证”的功能,使终端的身份得以明确,从而使业务体系的安全具备可追溯性。而要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与漏洞,还需要灵活可靠的远程升级(FOTA)能力,以便及时修复或更新终端固件。
通信安全是物联网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生命线”,通过设计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安全通信机制,能够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或中断。通信安全与物联网终端、平台和运营紧密关联,共同保障物联网安全。
通信安全需要运营商和物联网技术服务商的紧密配合。通信运营商利用通信网络的安全机制,如SUPI加密、认证、完整性和隐私性保护,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此外,运营商还可以通过网络切片技术,为不同物联网业务提供隔离的网络环境,避免资源被非法占用。而物联网技术服务商则需要采用轻量级加密协议、双向身份认证机制以及安全的通信协议(如TLS、DTLS等),增强终端与平台之间的通信安全性。
物联网平台作为数据汇聚、处理和分发的核心枢纽,在安全防护方面与物联网终端、通信和运营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在技术手段上,平台通常采用加密通信、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漏洞扫描与修复等措施来提升安全性。
此外,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保)认证为物联网平台的安全提供了标准化的评估和保障体系。通过等保认证,物联网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网络安全法的要求,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物联网安全不仅需要在“端、管、云”层面实现紧密协同,还需与运营管理环节深度融合。例如,在任务下达过程中,物联网管理平台负责对终端进行远程指令下发与任务调度,而安全平台则全程参与,确保任务指令安全、准确地抵达终端。此外,物联网安全平台可凭借审计与准入控制等功能,对终端和用户的接入进行严格管控,有效防范非法接入风险。在权限监控方面,还需要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机制,明确不同用户的权限范围,从而杜绝未经授权的操作,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
物联网安全不仅仅是防护,更是系统工程。对于工业、能源、公共事业等大规模物联网场景而言,更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拨开单点技术的迷雾,掌握“端、管、云、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做到多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筑牢安全防线,为行业健康发展与社会安全稳定提供坚实的支撑。
关注公众号
即时获知最新推送
休闲时刻
陶冶艺术情操
友情链接: 国家数据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国家农业部 国家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市场监度管理总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Copyright © 201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Network.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数智化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648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22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