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正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中国继续巩固其在化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西方院校则面临经费削减的问题。
追踪全球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自然指数显示,中国大学如今在化学领域前20名形成垄断之势,麻省理工学院等传统美国名校排名却在急剧下滑。
与此同时,英美的大学正在关闭化学系。这标志着东西方在发展重点上出现了明显差异。
化学研究是材料科学的基石,涵盖石油、制药和香料等多个行业的化学工业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然指数所呈现的趋势可能反映了全球科学力量平衡的转变。
基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发表的论文,自然指数给出的研究成果排名显示,中国大学在化学类别中保持着主导地位。前20名中为数不多的西方院校是排名第13位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和排名第18位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两年前还排在第14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如今已跌至第31位。它是这份榜单上排名最高的美国院校。
化学领域的竞争尤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基础科学与工业应用之间的桥梁学科,化学领域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材料、能源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创新,进而引发其他领域的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在美国和英国,一些大学正在关闭其化学系或减少该学科的招生人数。
去年年底,英国赫尔大学证实,由于“不可持续的财务和教育因素”,该校将关闭化学系。同样,雷丁大学此前曾考虑在2025年关闭其化学系,不过后来改为缩减该系的规模。
在美国,基督徒兄弟大学2023年停止招收化学专业的本科新生。2024年,以艺术和教育专业闻名的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几乎干脆暂停了其本科化学课程。
随着中国研究人员不断凭借其发表的成果提升科研水准,美国面临的不仅是排名上的变化,其整个创新体系也面临着结构性挑战。这一挑战超出了学术影响力的范畴,也影响到人才吸引和产业转化。
据自然指数的主编西蒙·贝克称,中国正不遗余力地吸引顶尖人才。他说:“中国一直在齐心协力地吸引研究人员回国,其中许多人曾在欧洲或北美的顶尖大学学习或工作过。这自然为中国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作出了贡献。”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张亚敏表示,两个主要因素促成了中国发生这种变化。
她说:“一方面,国内的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年轻人才更愿意回国从事研究。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回国的大趋势自然而然地令中国在自然指数所统计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方面一马当先。”
“丰富的研究成果肯定具有产业应用的潜力。现在,许多科研人员正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中,国家也从这一人才流动中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指数的企业贡献度类别中,美国仍占据主导地位,默克公司等企业跻身前十。相比之下,中国只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位居前列,排名第11位。
这种对比凸显了更深层次的竞争态势:美国在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商业产品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正处于克服这一挑战的关键阶段。
本文由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3日发表,原题为《在中国占据顶尖位置的时候,化学在美国似乎正走向衰落》,作者是张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