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具身智能如何跨越落地“最后一公里”?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proac3c72 | 发布时间 :2025-11-25 | 17 次浏览: | 分享到:

渠慎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布局。具身智能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实体紧密结合,使得机器不仅能够在数字世界中感知和思考,更可在现实世界中执行决策的一种技术范式。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具身智能在2020年以后逐步迎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拐点,不仅成为未来产业的热门领域之一,更有望颠覆未来制造与服务范式,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

  技术特征:

  “身”与“智”深度融合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将智能体(如机器人等)的“身体”与智能系统深度融合,实现从“数据驱动”向“行为驱动”的范式转变,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高度的感知与行动一体化能力。具身智能强调“感知—行动”的闭环机制,即智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经由算法处理后生成行动指令,再通过执行器与环境互动,从而获得新的感知数据,形成持续学习的闭环系统。这种机制使具身智能有别于传统人工智能,后者往往依赖预设程序和大量标注数据。具身智能则通过与环境的直接互动来学习和进化,更接近人类和动物的自然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度的环境嵌入性是关键。智能体必须在真实或模拟的物理环境中运行,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交互获取知识。例如,人形机器人需通过移动和操作物体来理解空间关系和物体属性,而非仅依靠预训练的模型。身体的形态和感知能力对智能体的行为和认知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个具有灵活四肢的人形机器人在抓取不同形状物体时会表现更佳,这体现了“身体是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技术理念。

  其次,高度的多模态信息处理能力。多模态感知是具身智能的显著特征,它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传感器数据,构建高精度环境模型。当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已集成激光雷达、3D相机及触觉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自主避障和精准抓取,充分展现了“类人”环境交互能力。这种多模态整合使智能体能够处理复杂环境中的多样化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再次,高度的动态适应与学习能力。动态适应性是复杂环境中保持高效运行的关键,它使智能体能够根据实时反馈快速调整行为策略,应对未知情况。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物理操作上,也体现在与人类的协作中。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搭载3D避障系统与无轨化导航,可在人机混合作业环境中安全运行。此外,自主学习与进化能力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优势。智能体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从经验中学习并优化行为策略,无须完全依赖预先编程的规则。基于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的技术,智能体在动态环境中自我优化,具备了真正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应用场景:

  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

  具身智能技术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前沿方向,正在多个关键领域展现出革命性应用价值,其应用场景已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在农业领域,包括无人驾驶控制器、无人机、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农业装备,通过分析土壤、气象等数据,实现农田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不仅能精准识别农作物生长状态,还能在气候变化之下及时作出调整,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保障了作物高产量和优质化。同时,具身智能与基因编辑技术的结合,加速了农业科研进程;通过合成数据技术破解传统农业科研瓶颈,为农作物培育和健康监测提供新思路,真正实现“农业智能化助跑乡村振兴”的实践目标。

  在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正推动制造业机器人从“能动”向“能干”转变,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凭借先进的传感器、算法和控制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能执行复杂任务,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还推动了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在柔性制造流程中,具身智能机器人能与人类安全协作,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生产模式。

  在医疗康养领域,具身智能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手术,大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通过高精度的视觉识别和操作能力,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完成微创手术中的精细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未来,具身智能将极大地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拟人化的交互服务,如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健康监测和日常照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物流与零售领域,具身智能技术正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仓储物流中自动化分拣、搬运和配送,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在零售场景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提供导购、库存管理、客户接待等服务,凭借多模态感知和交互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在应急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具身智能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深海和太空探索、灾难现场搜索与救援等高风险场景中,具身智能机器人、机器狗能代替人类执行危险任务,提高作业安全性和效率。此外,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政务大厅、博物馆、机场等场所,提供信息咨询、引导服务和互动体验。

  政策建议:

  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跨越

  加快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跨越,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技术路线图与产业路线图,设立国家级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统筹协调跨部门、跨区域资源。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新引进产业化项目按设备投资额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扶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具身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具身智能专业方向,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既懂人工智能又精通机器人工程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开放共享的具身智能测试验证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技术迭代。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国具身智能技术标准走向国际,鼓励企业与国际领先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三是大力拓展应用场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鼓励地方政府梳理并发布本地区具身智能应用场景清单,推动智能养老服务、工业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对符合要求的标杆应用场景给予财政资金奖励,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项目。支持各地建设特色产业园,培育一批特色标杆企业,推进打造一批消费端的爆款产品,形成“一核多极”的产业空间格局,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四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应注重具身智能技术的伦理与安全规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建立产业发展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动态调整支持方向,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避免配套政策“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注重具身智能系统中感知、决策、执行等环节的协同优化,推动具身智能向多功能、高智能方向发展,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转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浅说艺术

关注公众号


即时获知最新推送

休闲时刻


陶冶艺术情操

Copyright ©  201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Network.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数智化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648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22117号